français
english
關於菲利普朗恩建築事務所 當前項目 作品介紹 出版項目 聯絡方式




輻射

傳導 對流
壓力

蒸散 消化





click
images fullscreen



 <       > 
 1     2     3     4   

氣候降置


在此建築項目的製造之中,我們質問了像是相對溼度、溫度變異與光強度等元素。這使得形式得以自由地產生不同的實際詮釋,而不是讓建築的造型由空間使用所決定。我們於Estonia的新博物館並非一般博物館空間的文化實踐之再造,也不是對已知符碼的隱喻或符號之表現。建築就在此處,於現實之中,不過就是一些氣象數值的逐漸減值:濕度、UV射線的量值與光線強度。設計的目標在於史博物館得以保存藝術品,使其免受化學與物理條件的侵蝕。依據其有機與礦物特性,作品之保存需要特定的氣候條件。例如金屬必須考量氧化作用,而保存於介於百分之15至30的低濕度環境之中。於此相反,有機物質則需要較高的濕度環境,一般介於百分之60之程度以免於水分缺乏;但又為了免於黴菌生成,此相對溼度值也必須低於百分之75的界線。

 

光線是另一項因素,能夠在分子層級對物質起相當作用:紫外線等短波長光能夠起光化學之侵蝕,而紅外線等長波長光則容易對物質起加熱作用。因此,紙類物質必須保存於不超過20明度的環境之中,而木頭、金屬則能忍受更高強度的明度環境。

 

此建築物的特性就在這樣的條件之中無形地展現出來。訪客的空間實踐,就在博物館的保存需求之下產生。博物館的參觀經驗,就是依據此一漸進而安排,也就是逐漸融入對藝術品保存之物理化學條件之中。展覽室形成了一道連續體,在貯藏空間之中展開,使觀者能夠自由地於不同氣候之間游走、移動。觀者被給予了文化與感官的參訪經驗。作品不在只為視覺所擷取,而是同時地被身體與空間所生理性地體驗著。

 

藉由逐漸降至不透明與乾燥的空氣之中,此專案發明一種新型態的博物館參觀經驗。此經驗乃是藉由以下的現象所達致:藉由作品保存的物理現象,藉由對氣候的生理性察覺。而當氣候因為化學退化之逐漸消失而抹煞掉時間性之後,參觀者始得以察覺建築形式的永恆。

 

團隊

Cyrille Berger, Mustapha Majid, Marc Eychenne

客戶

National Museum, Estonia

地點日期

Tartu, Estonia, 2005

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