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lick
images fullscreen
< >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
境內氣宇
詮釋性的建築
於CCA的裝置被視為兩個空間:一為藝廊,作為再製與量測室內氣候條件的焦點;另一空間則是對所蒐集資料的詮釋。第一個空間是客觀的,而第二個空間則是主觀的。此項目的目標,在於指出一種新的空間使用之可能:於此處之空間將完全由以下三種氣候指標所決定:溫度(攝氏)、照明(明度)以及相對溼度(%)。因此攝氏*明度*相對溼度及等於形式與功能。這項裝置將是一項研究,探索變動的氣候條件將如何創造新的功能以及建築機能。因而此處的各種提案只是其中一種可能組合而已:其單純地只是隨機偶發之結果,充其量為眾多詮釋的其中之一。
此案是由傳統建築對氣候的處理所啟發。在傳統建築裡,氣候能夠作為功能的產生原因。我們也同時參考了許多建議,包括人體工學對光的研究、歐盟與瑞士對熱能的設計綱要、以及氣候溫度等等。我們嘗試將這些建議與不同的活動及衣著予以連結,例如:精確的工作需要明亮的光線、吃力的活動則需要涼爽的環境等等。我們所定義的三項指標,將對永續導向的耗能削減擁有關鍵性的影響。這三項指標的組合提供了無數種室內氣候條件的可能。溫度變異定義了何種程度的著衣才為適當,例如於28° C之時裸露、於23° C時著衣、於16° C時著室外服裝,因此也從而定義了主題。光強的不同程度將定義出主體於此空間中的不同活動,進而成為一個仿效主體的動詞。濕度的程度則使空間成為了輔助物。就客觀性地解讀而言,每項方程式都為特定的主題、空間發明了特定的對應活動。
團隊
Jérôme Jacqmin合作夥伴
Alain Robbe-Grillet, École Cantonal d'Art de Lausanne (ECAL), École Polytechnique Fédéral de Lausanne (EPFL), fabric | ch客戶
Canadian Centre for Architecture (CCA)地點日期
"Environment: Approaches for Tomorrow" curated by Giovanna Borasi and Mirko Zardini, Montreal, Canada, 2006^